蘖 (繁体:櫱)
拼音 [niè]
部首 总笔画 20
笔顺 一丨丨ノ丨フ一フ一丶一丶ノ一一丨一丨ノ丶
五笔86 AWNS
五笔86 ATNS
统一码 8616
基本字义
  1. 树木砍去后从残存茎根上长出的新芽,泛指植物近根处长出的分枝:~枝。分~。
英文翻译

英语 stump, sprout

德语 Spross, Keim (S, Bio)

法语 talle

详细解释

详细字义

niè

〈名〉

(1) (形声。从木,薛声。本义: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芽)

(2) 同本义 [tiller]

若颠本之有由蘖。——《书·盘庚上》

苞有三蘖。——《诗·商颂·长发》注:“蘖,旁生萌蘖也。”

非无萌蘖之生焉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上》

寻木起于蘖栽。——《文选·张衡·东京赋》。注:“斩而复生曰蘖。”

又如:槎蘖(砍伐幼林)

(3) 植物的芽 [sprout]

茶之佳品,芽蘖细微,不可多得。——王观国《学林》

如:蘖芽(草木萌生的新芽)

词性变化

 

niè

〈形〉

通“糱”。高 [high;tall]

宋王筑为蘖台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过理篇》

niè

〈名〉

(1) 生芽的米 [budded rice]

蘖,芽米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(2) 酿酒的曲 [yeast for wine-making]

以蘖为酒。——《管子·禁藏》

又如:蘖酒(曲酒);蘖曲(酒曲)

常用词组
國語辭典
康熙字典
【申集上】【艸】蘖·康熙筆画:23 ·部外筆画:17

【正韻】魚列切,音臬。斫木餘。

又肄生曰蘖。

又【字彙補】姓也。【何氏姓苑】本姓薛,東莞人避仇改之。 【字彙】木櫱字有屮無艸,今从艸,似誤。○按《正韻》亦下从?,非从木。疑卽櫱字之譌。

【集韻】博厄切,音擘。【唐韻】俗檗字。【說文】黃木也。或从薛。【本草】李時珍曰:蘗,木名。義未詳。俗作黃柏者,省寫之譌也。【鮑昭·行路難】剉蘗染黃絲,黃絲歷亂不可治。

又與薛通。詳薜字註。

说文解字
『說文解字』

伐木餘也。从木獻聲。《商書》曰:“若顚木之有㽕?。”櫱,?或从木辥聲。?,古文?从木無頭。㮆,亦古文?。五葛切

『說文解字注』

(?)伐木餘也。商頌傳曰:櫱,餘也。周南傳曰:肄,餘也,斬而復生曰肄。按肄者,櫱之假借字也。韋昭曰:以株生曰櫱。方言。烈枿餘也。陳鄭之閒曰枿,晉衞之閒曰烈,秦晉之閒曰肄,或曰烈。枿者亦櫱之異文。從木獻聲。五葛切。十五部。按獻聲在十四部,合韵也。商書曰:若顚木之有㽕?般庚上文。今尚書作由櫱。本又作枿。馬云:顚木而肄生曰枿。


(櫱)?或從木辥聲。今經典用此字。


(?)古文?。從木無頭。謂木禿其上而僅餘根株也。


(㮆)亦古文?从木?聲也。?者羍之或字。見羊部。古文四聲韵作?

音韵方言

国际音标 niɛ˥˧ 日语读音 HIKOBAE韩语罗马 EL现代韩语

客家话 [海陆腔] ngiet7 ngiap7 [客英字典] ngiet7 [台湾四县腔] ngiet7 ngiap7 [梅县腔] nget7粤语 jit6

近代音 泥母 車遮韻 入聲作去聲 捏小空;中古音 上古音 黄侃系统:疑母 曷部 ;王力系统:疑母 月部 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