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 [fěi]
部首 总笔画 9
笔顺 ノフ一一フ丨丨フ丨
五笔86
五笔86
统一码 670F
基本字义
  1. 新月开始生明发光,亦用于农历每月初三日的代称。
  2. 天将明:“渐~微明光八表。”
  1. 髋,胯骨。
  2. 臀。
英文翻译

英语 light of crescent moon

德语 Mondsichel (S)

法语 croissant de Lune

详细解释

详细字义

fěi

〈动〉

(1) 新月初现 [peep of the crescent moon]

朏魄示冲。——谢庄《月赋》

(2) 又如:朏魄(新月的月光);朏然(微明)。泛指星月出现或升起

临星朏兮树暗,看月烁兮霞浅。——南朝 · 江淹《爱远山》

词性变化

fěi

〈形〉

(1) 天刚发亮 [day break]

[日]登于扶桑,爰始将行,是为朏明。——《淮南子·天文》

(2) 又如:朏明;朏朏(天刚亮);朏晨(黎明)

fěi

〈名〉

旧历每月初三日的月相名,因用以纪日,为初三日的代称 [first phase of the moon]。如:朏朏(农历月初时的月相)

常用词组
國語辭典
  1. 未盛明时的月光。《说文解字·月部》:「,月未盛之明也,从月出。周书曰:『丙午。』」

  2. 每月初三,上弦月的月光。《书经·召诰》:「越若来三月,惟丙午,越三日戊申、太保朝至于洛,卜它。」

康熙字典
【辰集上】【月】朏·康熙筆画:9 ·部外筆画:5

〔古文〕?【唐韻】【正韻】敷尾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妃尾切,?音斐。【說文】月未盛之明。【書·召誥】惟丙午朏。【傳】朏明,月三日明生之名。

又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正韻】?滂佩切,音配。

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?普沒切,音馞。

又【集韻】普罪切,音琣。義?同。

又【玉篇】普骨切。【淮南子·天文訓】日登于扶桑,爰始將行,是爲朏明。【註】朏明,將明也。音窟。

说文解字
『說文解字』

月未盛之明。从月、出。《周書》曰:“丙午朏。”普乃切。又,芳尾切

『說文解字注』

(朏)月未盛之朙也。律歷志曰。召誥曰。惟三月丙午朏。周公七年復子明辟之歲三月甲辰朔之三日也。畢命豐㓝曰。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胐。王命作策豐㓝。康王十二年六月戊辰朔之三日也。志引古文月采篇曰。三日曰胐。按尙書正義曰。周書月令云。三日?胐。疑卽取諸漢志。而月采作月令。未知孰是。逸周書月令弟五十三。據牛?傳。蔡邕、王肅時巳亡。孟堅時未亡也。小顔漢書采字當從孔沖遠作令。小顔讀孟注而不察耳。从月出。會意。普乃切。又芳尾切。十五部。周書曰。丙午胐。

音韵方言

国际音标 fei˨˩˦; kʰu˥ 日语读音 MIKAZUKI KURAI OROKA越南语 xoét

客家话 [客英字典] fui3 [海陆腔] fui5 [台湾四县腔] fi5粤语 fei2

近代音 中古音 敷母 尾韻 上聲 斐小韻 敷尾切 三等 合口;滂母 海韻 上聲 俖小韻 普乃切 一等 開口;溪母 沒韻 入聲 窟小韻 苦骨切 一等 合口;滂母 隊韻 去聲 配小韻 滂佩切 一等 合口;上古音 黄侃系统:滂母 沒部 ;王力系统:滂母 物部 ;